烟墩巷,名字听起来是江南烟雨般的诗意,曾经却是居民眼中的“麻烦巷”。
“以前一下雨,巷子积水能‘划船’,停车难更让生意没法做;现在路好走了、车好停了,周末还有非遗展、歌手驻唱。”10月16日,银川市金凤区烟墩巷内,京味涮肉店负责人马石磊望着来往的人群说。
烟墩巷是一条串联7个小区、1所小学和197家商户的街巷,2014年建成,全长约1.8公里,辐射近2.7万居民和2000余名师生,是区域内妥妥的“生活服务主动脉”。
可是,常年的使用让这条巷子变了样子:重型车辆反复碾轧,地下排水管道被压得变了形,每逢下雨,积水最深能达25厘米,居民调侃这里是“淹蹲巷”;路面坑洼破损,车辆驶过满是扬尘,不仅影响日常通行,还成了文明城市测评中的“扣分点”,居民投诉不断。
“那时居民找社区反映,说下雨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得绕着走,商户也抱怨客人嫌路难走不愿来。”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香溪美地社区党委书记赵凤艳记得,2023年政协委员来社区调研时,她把居民和商户的诉求一一细数,没想到这成了街巷焕新的转折点。当年,在政协委员提案的推动下,烟墩巷改造项目正式启动,千万元资金投入、高效推进施工,到10月30日,坑洼的路面变得平整,变形的排水管道被彻底换新,街巷第一次迎来“大变身”。
硬件问题刚解决,新的烦恼又找上了门——停车难成了商户经营的“拦路虎”。“巷子里没规划固定车位,以前客人只能临时停在路边,后来居民投诉违停会影响通行,交警部门实行全面禁停。”马石磊说,2024年2月禁停政策一实施,他家餐厅的生意立刻“断崖式”下滑:有顾客停车被罚200元后再也没来过,周末营业额从1.5万元骤降至四五千元,十几家商户甚至动了关门的念头,并联合向社区反映困境。居民要畅通,商户要经营,难题该怎么解?香溪美地社区立刻联动交警部门一次次实地勘察,最终创新推出“限时停车+电子围栏”模式:每天19时至24时,开放道路两侧作为临时停车区域,新增超300个机动车位。
“政策调整后,客人慢慢回来了。现在周末店里又坐满了人,甚至要排队等位。”马石磊说。
如今,走进烟墩巷,早已不只是“好走的路”:平整的路面两旁,绿植点缀其间;傍晚时分,临时停车位上满满当当;周末的非遗展上,居民围着看剪纸、捏面人,歌手驻唱的声音引得路人驻足……这条街巷,成了充满活力的“烟火地标”。
赵凤艳说,长城中路街道还探索出“政府引导、商户自治、公众参与”的治理模式:精细化管理专班错峰执勤,维护摊贩和车辆秩序;“烟墩巷商业联盟”的商户代表共同制定管理办法,自主负责卫生清扫和纠纷调解;“烟火气指数”评价机制让居民定期打分,动态调整管理措施,让街巷治理更贴合大家的需求。
“改造后,烟墩巷年均客流量预计超百万人次,部分餐饮商户营业额增长超120%,已经成了‘金凤区特色消费打卡地’。”赵凤艳说。(记者 智 慧 实习生 肖俊洁)